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主任医师王莹出席“新时代 新科技:中日医疗智领康复康养西安论坛”并发表演讲

文化人物网特别报道

  • 国际视野 · 权威再现 · 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
  • 热门关键词:
    创新
    和平
    吴震启
    守住民族文化的根
    大唐西市
    当前位置:主页 > 特别报道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主任医师王莹出席“新时代 新科技:中日医疗智领康复康养西安论坛”并发表演讲

    2025-08-25 11:40
    来源:中国文化人物
    阅读量:
    语音阅读
    新闻视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主任医师王莹出席“新时代 新科技:中日医疗智领康复康养西安论坛”并发表演讲
    中国文化人物记者 马将平 张东立 苏晴 李鹏 东京分社记者 张川/摄影报道 日文翻译/李峥



    “新时代 新科技:中日医疗智领康复康养西安论坛”于6月11日在西安盛大召开,吸引中日两国众多业内人士关注,为医疗康养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泌尿与代谢康复中心国际康复诊疗部主任医师王莹出席论坛并在大咖对话现场发表演讲



    “新时代 新科技:中日医疗智领康复康养西安论坛”大咖对话第一组现场,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创发物性科学研究中心特别研究员郭瑞齐、NPO 法人 life link 松野未佳主持论坛大咖对话
     
           中国文化人物(记者 马将平 张东立 苏晴 李鹏 东京分社记者 张川/摄影报道 日文翻译/李峥)2025年6月11日,由中国食品药品企业质量安全促进会、西安国医医院主办,中国文化人物杂志社承办,中国康复技术转化及发展促进会、世界新闻联盟、中国水利电力医学科学技术学会、一般社团法人国际健康医疗促进会、日本胜佳株式会社、川井制药株式会社、康瑞生物科技国际发展协办的“新时代 新科技:中日医疗智领康复康养”西安论坛在西安成功举办。
           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及夫人鸠山幸,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马文普,原卫生部副部长陈啸宏,中国文联原副主席覃志刚,日中协会理事长濑野清水,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苏士澍,中国食品药品企业质量安全促进会会长毛振宾,联合国妇女国际论坛原主席侣海林,中国国际康养科技学会会长、西安国医医院理事长周湛东,西安国医医院院长党明海,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原副会长桑福金,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事务所所长芳贺大辅,中国健康管理学会原副会长田鸥,日本工程院院士陈延伟,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延申,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澳门火凤凰影视文化董事局主席禤伟旗,世界卫生组织康复合作中心主任黄东锋,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理论与实践创新分会会长张洪矛,中国文化人物杂志社社长王保胜,DC-BIOTECH株式会社创始人荒井利尚,民盟中央美术院副院长容铁,致公党中央委员会经济委员会委员李双辉等来自中日两国的政府官员、顶尖专家学者,以及企业代表200余人参加。
           在大咖对话中,日本大阪大学教授、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创发物质科学研究中心高级研究科学家福田宪二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泌尿与代谢康复中心国际康复诊疗部主任医师、医学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王莹,京都大学大学院医学研究科医学博士、日本内科学会认定医师、日本糖尿病学会专家近藤恭士,日本昭和医科大学助教、DC-BIOTECH株式会社董事三上贵浩,西北大学附属医院·西安市第三医院院长、党委副书记田晔,东京大学工学系研究科电气电子工程系副教授横田知之,日本一般社团法人国际健康医疗促进会理事崔熙泰,日本一般社团法人国际健康医疗促进会会长唐淼,西安市人民医院(西安市第四医院)院长石胜彬,西安市红会医院副院长宋晓彬等中日专家围绕医学创新技术、医院管理、可穿戴设备应用等议题展开深度交流。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创发物性科学研究中心特别研究员郭瑞齐、NPO法人life link松野未佳主持对话活动。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主任医师王莹介绍了康复机器人的临床应用。他表示,谈及康复康养,单纯依靠人工不仅耗费大量精力,还需借助机器人技术辅助。不过,机器人并不能完全替代传统康复方式,二者各有特点。
           康复机器人是一类为帮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辅助患者恢复部分生理功能、照顾老人及残疾人日常生活、协助处理医院日常事务而设计的机器人。按结构和功能可分为两类:康复训练机器人,主要功能是辅助患者完成各类主被动康复训练,以提高患者运动功能,同时减轻康复师的劳动强度,例如减重机器人、上肢机器人等;辅助性康复机器人,主要帮助肢体运动困难的患者完成各类动作,包括假肢、轮椅、导盲机、护理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目前,康复机器人的研究热点集中在康复训练机器人(如下肢、上肢及手部康复机器人)、辅助性康复机器人(如医院机器人系统、智能轮椅、假肢等)。其优势在于能辅助完成康复治疗、促进人体功能恢复至最佳状态、节省人力,并提高康复治疗效果与效率。
           下肢康复机器人作为康复训练机器人的一种,借助驱动作用使患者模拟正常人的步行规律,锻炼下肢肌肉,恢复神经系统对行走功能的控制能力,从而改善行走能力。
           步行是人类特有的运动形式,在躯干直立状态下,通过神经系统调节相关肌群的协同收缩与舒张,带动双腿交替迈步,借助地面反作用力推动人体前进。人类步行具有典型的节律性,除开始和结束阶段需意识控制外,中间过程由存在于脑干和脊髓中间神经元网络的“中枢模式发生器”调控,该理论由两位科学家提出,他们发现哺乳动物脊髓中的中枢模式发生器可产生步行时躯体和身体的交替神经冲动。
           中枢模式发生器位于脊髓腹侧和中部两侧,彼此间存在神经信号通讯,在颈膨大和腰膨大处分布最多,其神经环路与其他神经环路相互关联。实验表明,横断性脊髓损伤的动物经训练后可恢复步行模式,但人类在这方面仍有差距。步行能力康复是脑损伤和脊髓损伤患者康复的主要目标,需利用神经可塑性原理,通过重复特定任务训练,让大脑皮质学习并储存正确的运动方式,激活中枢模式发生器,建立最佳的神经功能连接。
           步行训练需模拟正常步态,使各步行周期相关肌群适时适量收缩,保证关节在正常运动范围内活动,维持三维平面上重心的运动轨迹,通过大量重复训练让患者学习并储存正确的运动模式,再结合外部感觉反馈和本体感觉反馈实现运动再学习。常见训练方式及局限性如下:
           人工辅助步行训练:这是最基本的训练方式,但存在费力费时、缺乏统一性、早期无法开展(患者需先克服体位性低血压)等问题,且训练效果依赖患者积极性,耗时耗力。
           减重平板步行训练:使用减重吊带减轻下肢负担,借助运动平板进行训练,治疗师需稳定患者躯干并辅助下肢活动。但其局限性明显:训练时间和步态并非最佳;耗费治疗师大量体力,不符合人体功效学,需2-3名医师协助;无法保证感觉输入的一致性,也难以准确掌握训练参数。
    相比人工辅助和减重平板训练,下肢康复机器人具有高精度、能模拟正常步态等优势,可实现负重和重复训练,通过提高运动感觉输入促进脑功能重塑,助力神经功能和运动功能恢复。目前,多种产品已支持康复治疗师调整参数,为患者提供个体化训练。
           当前,关于下肢康复机器人的随机研究较少,病例数有限,研究结果不一致,针对疾病程度、介入时机、干预效果等方面仍需深入研究。未来,需开展合理的大样本多中心随机研究,探索下肢康复机器人与药物、电刺激、人工辅助等联合治疗的效果,明确驱动模式的适应症及康复治疗效果等。
           下肢康复机器人作为神经康复领域的新技术,应用前景广阔。在循证医学的引领下,其必将在康复治疗中发挥最佳作用。

    (责编:刘升、张彦)
    分享到:
    全球著名院校 / 文博机构查看更多
    友情链接
    特别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