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涩与美——关于郭全忠绘画艺术特质的思絮(摘选)
新浪微博
新浪看点
搜狐视频
网易订阅号
头条号
腾讯自媒体
简体中文
繁体中文
会员文章
国际视野 · 权威再现 · 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
搜索
热门关键词:
创新
和平
吴震启
守住民族文化的根
大唐西市
首页
文化大家
人物访谈
特别报道
世界之窗
文化广角
新闻资讯
天下收藏
文化人物资库
视频新闻
在线杂志
当前位置:
主页
>
会员发表
>
会员文章
>
苦涩与美——关于郭全忠绘画艺术特质的思絮(摘选)
2016-04-23 18:37
来源:
阅读量:
语音阅读
关于绘画的追求,他认为自己既区别于近代意味上的“主题性绘画”,又区别于文人画。他说,这是时代的课题,时代造就我只能走这条路――这番话题颇有点“知天命”的气味。
为了这个,他找到过不少心中的楷模,八大、凡·高、石鲁……但他自述,从这些楷模身上看到的并不是“样式”,并没有想到去模仿,去“拿来”;看到的是他们艺术境界的“定位”,艺术追求的“目的”,他们绘画“后面”的“我”的生命。在对现代美术思潮的吸收中,从没有丢下分析、批判、扬弃的一面。所以他说这样的话:“我想艺术的奥妙,不仅是在创造形式,更为重要的是恰切利用这些形式”;“外面的艺术不管怎样变,自己都要向自己的心灵世界开掘,寻找只属于自己的艺术。”
构成郭全忠“只属于自己的艺术”的气质,他说是对于“力”的崇尚和渴求。在作画时从未想到去表现一种“美”,激发灵感、吸引自己“扑”上去的往往是一种“力”,即与“优美”相对峙的,不是和谐、亲切、优雅、秀丽、轻松、巧妙的那种审美范畴,而是倾向于粗犷、荒野、深重、带有剌激和震憾意味的“壮美”范畴。关于这一类的美学面貌,我在对陕北民间艺术考察中曾提出“尴尬之美”,“所谓的‘尴尬之美’也就是由人对生命的本能渴求和由衷亲爱,在艰难危困境遇压抑下的危机感和自信心,被压近扭曲的人性和夺取生路自由的希望等复杂矛盾所熔铸造成的一种合理的审美特质。”
郭全忠的作品深处也存在着这种“尴尬之美”的意味,当然带入了现代精神品格,但是作为黄土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所培养的艺术家,作为对民间疾苦、民族命运关切的艺术家,这种“尴尬之美”的发展,不也正是来自一种真实的根性吗?
分享到:
最近更新
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会在京举行
“翰墨传薪——星弘道・苏士澍日中书法艺术交流展
【直播回放】2025年全日本华侨华人蛇年春晚在日本东
【全程直播】2025年除夕夜东京塔点亮“中国红”
天地人和——“航天与南极”摄影艺术作品日本邀请
容铁:入古出新水墨光晕,在交流互鉴中绽放时代光
第70届东洋书艺展—喜马拉雅—容铁艺术作品(日本)
“意像·东方”——徐里油画艺术作品展在日本东京开
96岁田华获颁“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奖章
推荐艺术家
热门推荐
“心弛神来——张弛艺术展”在上海开幕
中国文化人物(记者 马将平)3月21日,由上海市文史研究馆指导,上海市虹口区文化和旅游局主办,日本国驻上海总领事馆...
与时代同行——谈画家孔维克和他的艺术人生
中国文化人物(记者 马将平)孔维克是中国画人物画家,在当代中国画坛享有盛誉。他在美术创作、美术研究、美术活动的...
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会在京举行
中国文化人物(记者 马将平)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5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肩...
全球著名院校 / 文博机构
查看更多
友情链接
新华网
人民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政府网
中国新闻周刊
中国名家新闻网
中国日报
光明网
中国网
凤凰网
网易
搜狐网
新浪
腾讯网
中国青年网
环球网
中华网
央广网
央视网
中国文艺网
中国作家网
中国艺术报
欧洲新闻联合网
欧联华文网
中国侨网
中青在线
联合早报
中国新闻图片网
中国文明网
求是网
文汇网
国新办
新京报
国际在线
参考消息
海外网
会员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