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涩与美——关于郭全忠绘画艺术特质的思絮(摘选)

文化人物网会员文章

  • 国际视野 · 权威再现 · 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
  • 热门关键词:
    创新
    和平
    守住民族文化的根
    吴震启
    大唐西市
    当前位置:主页 > 会员发表 > 会员文章 >

    苦涩与美——关于郭全忠绘画艺术特质的思絮(摘选)

    2016-04-23 18:37
    来源:
    阅读量:
    语音阅读
           关于绘画的追求,他认为自己既区别于近代意味上的“主题性绘画”,又区别于文人画。他说,这是时代的课题,时代造就我只能走这条路――这番话题颇有点“知天命”的气味。
           为了这个,他找到过不少心中的楷模,八大、凡·高、石鲁……但他自述,从这些楷模身上看到的并不是“样式”,并没有想到去模仿,去“拿来”;看到的是他们艺术境界的“定位”,艺术追求的“目的”,他们绘画“后面”的“我”的生命。在对现代美术思潮的吸收中,从没有丢下分析、批判、扬弃的一面。所以他说这样的话:“我想艺术的奥妙,不仅是在创造形式,更为重要的是恰切利用这些形式”;“外面的艺术不管怎样变,自己都要向自己的心灵世界开掘,寻找只属于自己的艺术。”
           构成郭全忠“只属于自己的艺术”的气质,他说是对于“力”的崇尚和渴求。在作画时从未想到去表现一种“美”,激发灵感、吸引自己“扑”上去的往往是一种“力”,即与“优美”相对峙的,不是和谐、亲切、优雅、秀丽、轻松、巧妙的那种审美范畴,而是倾向于粗犷、荒野、深重、带有剌激和震憾意味的“壮美”范畴。关于这一类的美学面貌,我在对陕北民间艺术考察中曾提出“尴尬之美”,“所谓的‘尴尬之美’也就是由人对生命的本能渴求和由衷亲爱,在艰难危困境遇压抑下的危机感和自信心,被压近扭曲的人性和夺取生路自由的希望等复杂矛盾所熔铸造成的一种合理的审美特质。”
           郭全忠的作品深处也存在着这种“尴尬之美”的意味,当然带入了现代精神品格,但是作为黄土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所培养的艺术家,作为对民间疾苦、民族命运关切的艺术家,这种“尴尬之美”的发展,不也正是来自一种真实的根性吗?
    分享到:
    全球著名院校 / 文博机构查看更多
    友情链接
    会员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