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音与今音不同,在今天这是常识。但是在十七八世纪的中国,这却是惊天动地的发现。“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明陈第《毛诗古音考》),直斥时人的蒙昧,开启了对古音的探索。
以乾嘉学派为代表的清儒提出了上古韵部系统,摆脱今音的束缚,以《诗经》押韵加汉字谐声,逻辑井然,学人折服。然而这只是上古韵类,它们怎么读?无人知道。著名古音学家段玉裁在给朋友的信中说:“足下能确知所以支、脂、之分为三之本源乎?……仆老耄,倘得闻而死,岂非大幸也?”要确知古音的音值,在中国当时的学术背景下无法完成。而19世纪初的欧洲,已经有了一整套解决这个问题的理论和方法,这就是刚经历了一百多年发展的历史比较语言学。谁能传之中国?
1910年,21岁的瑞典语言学者高本汉来到中国。多年之后,高本汉发表了中国现代音韵学的奠基之作《中国音韵学研究》。他使用历史语言学的方法,首次构拟了中古汉语语音系统。他根据中古韵书记录的汉语音类,调查对比现代汉语各方言的音值,分析语音历史演变的规律性,构拟(reconstruction)出汉语中古音系统。高氏还收集汉越语、朝鲜语和日语中的汉语借词音来证明和修订古音的构拟。使用国际音标描写语音系统,是这一研究方法的明显标志。此后高本汉在上古音领域继续研究,重要著作有《汉文典》《中上古汉语音韵纲要》。高本汉的成果使传统旧学中的中国学人耳目一新,纷纷响应学习,现代汉语音韵学的大幕由此拉开。
随着研究的深入,中国学者开始对高氏的一些不足之处提出不同意见,并进而开始了自己对汉语上古音的构拟。从20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先后分别有十几位学者提出了自己的上古音体系,如钱玄同、董同龢、陆志韦、王力、方孝岳、严学宭,李方桂、周法高、张琨、陈新雄、李新魁、何九盈、郑张尚芳等。在古韵部构拟上大致分为两派:阴阳入三分派和与高本汉相类的阴声韵带浊塞尾派。其中,王力系统在大陆最有影响,李方桂系统在海外和中国台湾最有影响,郑张尚芳系统最新。
高本汉、王力的上古声母与中古声母并无太大区别,这与古汉语一千多年的变化不相符。李方桂把高氏34声母中只出现三等j介音前的15声母划出,认为它们是后来分化出的,只留下19母,这就与黄侃的古本声十九纽看法基本相似。以前有人说黄侃的古本韵和古本纽互证是“循环论证”,其实考察音系的声韵配合规律是正确的方法。
科学无国界,语言研究无国界。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语言学家为汉语上古音研究作出许多贡献,许多古音难题得到突破,汉藏语言在历史探索中逐渐接轨。海外学者的重要贡献主要有:法国奥德里古在《越南语声调的起源》中论证了越南语和汉语声调的发生过程;俄国雅洪托夫《汉语史论集》(1986)。其中的《上古汉语的复辅音声母》(1960),论证了二等带1/r,这启发了李方桂对二等介音的构拟。加拿大蒲立本《上古汉语的辅音系统》(1962),论证元文等部另有圆唇化元音韵母on、un、om、um。
经过海内外学者百年的共同努力,比起20世纪初,汉语上古音研究取得了惊人进展,但还远不能说我们已经解开了上古音之谜。汉藏语系诸语言还有很多未深入调查和研究,这些在历史上与古汉语共生的语言,是反观古汉语的宝贵材料。亚洲语言历史之谜正待解开。(作者:周及徐,系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翰墨传薪——星弘道・苏士澍日
中国文化人物(主编 王保胜)为续写中日书法交流佳话,增进两...
2月6日~16日、「翰墨傳薪――星弘
中国文化人物(编集长 王保胜)は中日书道芸术交流の美谈を継...
2025加拿大华人华侨贺岁迎春晚会在
中国文化人物(记者 马将平)当地时间2025年1月26日,由中国文...
Welcome Spring—MV of the Chinese New Year
(Reported by Su Qing from Culture Figures) On the evening of January 28th, the ev...
迎春—2025年東京タワーの「チャイ
文化人物(记者 苏晴)1月28日夜、东京タワーチャイニーズレッ...
迎春—2025年东京塔点亮中国红活动
文化人物(记者 苏晴)1月28日晚,由东京塔点亮中国红组委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