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军:艺术家要对传统文化负责

文化人物网人物访谈

  • 国际视野 · 权威再现 · 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
  • 热门关键词:
    创新
    和平
    守住民族文化的根
    吴震启
    大唐西市
    当前位置:主页 > 人物访谈 >

    王元军:艺术家要对传统文化负责

    2015-08-03 16:02
    来源:中国文化人物
    阅读量:
    语音阅读
    记者:您从上大学到攻读博士,一直都是主修历史,为什么在攻读博士后时选择书法作为主修专业?
    王元军:“历史”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学科。在我看来,过去的一切都是历史,当然,书法也是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从小喜欢书法,上大学填报的志愿是中文,却被历史系录取。在历史学习中,我很关注书法家,以及令人赏心悦目的古代书法作品,所以,学习历史过程中,就多了几分对书法的关爱。大学时代,赶上文化热,大学中的书法氛围很浓厚,也参加了几次比赛,获得了好的名次,这给了我很大的动力。博士毕业之后,我到了中华书局工作,当然单位用我是因为我学历史。1999年,有了做博士后项目的机会,由于欧阳先生强调书法的文化性,也就是将书法放在文化的大背景中去阐释去研究,这也是我多年来追求的,所以我也就很自然地转过来了。

    记者:您觉得以前长期对历史学的研究,对您后来研习书法有很大帮助吗?
    王元军:历史能使人变得明智,使人变得理性,使人变得谦虚,也使人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比如,对于书法的认识,我不认为她仅仅是表现性情的艺术。书法,在我看来是一门大的学问,涵盖内容很广,首先,我认为传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要敢于向古人低头,敢于向深厚的传统低头。这就要求我们用科学的方法掌握古人的技巧,古人的手段。同时,书法还是一门学问,她是中华文化的结晶,只知道写字,不去探究其蕴含的文化内涵是不会有大出息的。要有广博的知识面,最好能够打通古今。只停留在技术层面不会有大的成就。

    记者:您是中国第一位书法博士后,是当时社会上很稀少的人才,择业面是很广泛的。您为什么选择留校任教呢?
    王元军:我上了四个大学,山东师大、陕西师大、北京师大、首都师大,好像我这一辈子就是与师大有缘。当初陕西师大硕士毕业之后,就留校工作。1999年在首都师大读书法博士后,这在当时也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新闻,博士后毕业后,我就留下了,又在首都师大工作了十几年。我觉得当老师很好,搞书法专业,可以在教学、科研、创作中都很好地发挥书法的作用。

    记者:您师从著名书法教育家欧阳中石,请谈谈欧阳教授对您的影响。
    王元军:跟随欧阳先生十几个年头了,在很多方面他都给了我教育、启发、鼓励和支持。很难以用几句话来概括。对我影响最深的应该是他的“能容”的治学。他从不偏于一门学问并以此为满足,他涉及很多领域,都愿意去尝试,并且都能窥其门径,得其所以,并且很善于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成为自己知识体系中的一部份。比如,研究逻辑,又通戏曲,书法成就很高,还能画画,会写诗,填词,等等。可以说他是博而能专,既专又博,他能兼收并蓄、触类旁通,所以能够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所以他也要求我们不仅要学好专门知识,还要广收博采,做一个有文化的书家、懂艺术的学者,能够应对社会上的不同需求,能够将所学服务于社会。

    记者:您如何看待传统文化与书法艺术的关系?书法艺术对您的人生有着怎样的影响?
    王元军:两者是绝然不可分的,传统文化是书法艺术赖以生存的根本,同时书法能够体现出传统文化的魅力。没有文化的书法,是没有灵魂的躯壳。优美的书法一定会将中华文化中的优秀的感人的魅力展现出来。所以,书法家们要注重文化的修养。
           书法艺术成为我生命当中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我每天都离不开它,学习,教学,研究,交流。我也感受到我们这个时代对于传统文化、对于书法艺术的重视,这是社会发展繁荣的表现,也是传统文化地位日益提高的表现。我很庆幸能赶上这个时代,也很庆幸自己碰上好的老师,很庆幸自己的书法能够为社会为人们所认可。因为有了书法,我的生命有了更多的光彩,有了书法使我生活的更加充实而有意义。当然,多年来对历史的学习也使我受益终生。

    记者:书法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您曾教导学生要认真学习古人。那么您觉得传承和创新是怎样一种关系?
    王元军:书法是历史的产物,是文化的结晶,没有文化、没有传统就无所谓书法,所以我们要用认真谦恭地心态去研究传统,去继承传统,将传统的优秀的东西发扬光大。古人留下的法书至今仍有无穷的魅力。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眼光,都有自己的价值取向,也都有自己的书法表现风格。这些都是很自然的,书法风格的形成也是自然而然的。我不主张去刻意表现时代,但是每个人的书法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这个时代的影子。

    记者:随着电脑的普及,文字书写已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便捷。有人担心这对书法艺术的传承构成很大的挑战。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王元军:很早就有人有过这样的担心,但是,现在看来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固然中国的书法艺术是在实用的发展过程中产生、发展、成熟的,随着电脑的普及,实用性的书写变得机会越来越少,但是,这不等于已经消失,很多的场合还是需要毛笔书法。同时,实用性减弱,书法的艺术性更加突出出来。这几年书法艺术依然发展迅速,不仅没有受到影响,还有复兴之势,这一方面是由于传统文化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只要中华文化存续下去,书法就不会消亡。同时,还是由于书法艺术有着十分广泛的社会基础,人们可以通过书法这种简单易操作的艺术形式,消除疲劳,获得享受,相互交流,是快速生活节奏的一个很好的补充。现在,高等书法教育蓬勃发展,中国书协队伍越来越壮大,教育部又在制定纲要,在中小学中恢复书法教育,这一切说明,书法的未来是灿烂的、美好的。

    记者:在学生中普及书法教育,除了书法本身的实用性外,您觉得它对青少年品德、性格的培养会有深远影响吗?
    王元军:有影响。我印象很深,小学语文老师的板书漂亮极了,当时特别喜欢看他写字,认为这是一种享受,后来忍不住心摹手追。通过书法的学习,学会欣赏书法,感受书法之美,进而扩大对美的认识,发现生活之美,热爱生活,培养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树立积极的审美观和人生观,这可以为学生人格的完善奠定基础。书法学习对于青少年人格的陶冶、以及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的加深都有意义。

    记者:您教育您的学生以怎样的态度面对书法艺术?
    王元军:学好书法,掌握必要的书写技能,写出具有专业水平的书法作品,具备一个书法家应有的基本素质。同时必须用学者的眼光分析书法现象书法人物书法事件,会做学问,兼通与书法有关的中国传统文化。这就要求既是艺术家,又是学问家,两方面都要抓,两方面都要硬,这并不太容易。

    记者:在当今这个到处充斥着快餐文化的时代中,您觉得书法艺术仍能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吗?
    王元军:书法艺术有很深的社会基础,也有很深的传统文化背景,已经发展演变了几千年,在今天仍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虽然在当前书界,也受快餐文化的影响,出现了一些所谓的现象,但这不是主流,我们发现更多的人在专注于她,发自内心地喜欢她,不遗余力地追求她。这就是她能够保持旺盛生命力的保证。

    记者:您认为艺术家是否有责任为提高群众的审美水平而努力?
    王元军:当然有责任。艺术家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以对传统艺术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创造高水平的艺术感染人,打动人。用负责任的理论教育人、感化人,要有精品意识。

    记者:在人们的印象中,艺术家的自我意识会比其他行业的从业者强,因为这样似乎更能彰显个性。而您给学生们的印象始终是一位谦和、平易近人的师长,您是如何理解个性与艺术创作的关系呢?
    王元军:艺术,也是做人,人品不高,书法格调也不会很高。只有踏踏实实做人,老老实实从艺,才能一步一个脚印往前发展。我始终认为,在有着很深积淀的书法艺术面前,我们还是要甘心做小学生。并且这也是一个活到老学到老的艺术门类,不应该有知足的那一天。有这样的心态,我想人就不会有刻意表现自我的“个性”了。我见到的书法大家都很谦和。他们都这样,我们还有什么资格去标榜、彰显个性?
           艺术创作是艺术家综合素质的集中展现。必然也是个性的集中展现。个性不一定对艺术创作来说都有益,所以,有时候要遏制自己的个性,比如暴躁、性急,如果一任这种个性发展,那创作的艺术品肯定是粗率、浮躁。

    记者:当今,艺术院校的报考率每年都达到白热化程度。许多望子成龙的家长不管孩子是否喜欢,都要求孩子在少儿时期学一两门艺术特长。您对这种现象怎么看?
    王元军:学点特长没什么坏处,但是要考虑到孩子自身的喜好和特点,还有学生的负担问题。同时学点特长的目的,应该考虑是为孩子提高生活质量,修身养性。当然有些孩子以后也会以这些特长作为职业,家长给他们一些机会多接触课外知识,这也不是坏事。

     
    责任编辑:赵建华、张彦

    分享到:
    全球著名院校 / 文博机构查看更多
    友情链接
    人物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