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国潮”:中国文化复兴的新篇章
新浪微博
新浪看点
搜狐视频
网易订阅号
头条号
腾讯自媒体
请登录
免费注册
新闻
国际视野 · 权威再现 · 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
搜索
热门关键词:
创新
和平
守住民族文化的根
吴震启
大唐西市
首页
文化大家
人物访谈
特别报道
世界之窗
文化广角
新闻资讯
天下收藏
文化人物资库
视频新闻
在线杂志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冬奥“国潮”:中国文化复兴的新篇章
2022-03-15 12:13
来源:中国青年网
阅读量:
语音阅读
邓佑玲
冬奥推动“国潮”走向世界
北京2022年冬奥会从大写意“冬梦”会徽,到雪游龙、雪如意、雪飞燕、冰丝带等场馆设计与命名,从开幕式二十四节气倒计时短片,立春、雪花、不点火之点燃火炬环节设计,到闭幕式折柳送别等场景表演,都高妙地化用了中国传统诗歌、节令文化、迎来送往的待人接物伦理、天下一家、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和合”友善之邦传统,体现了“以少胜多、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和合”的中国传统美学精神,冬奥会将国风、国潮推向世界。
在国潮热的当下,我们需要讨论的是,如何在文化和美学上推动国潮持续发展,而不是一时的潮流。这需要传媒、艺术、美学、文博、产业各领域学者和生产者保持持久的、开放的、深入的研讨,并对国潮热所反映的文化自信本质、国潮热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走向做出前瞻性的冷思考。
冬奥“国潮”:谱写21世纪中华文化复兴新篇章
从国潮现象来看,“国潮”体现了三个核心要素:
第一,“国潮”,是“国”与“潮”的相融。“国”的指向很明确,在中国的“国潮”即为中国的、中国制造的。“国潮”致力于挖掘、传承传统文化,具有中国文化和传统的基因,体现中国制造。“国潮”的基因是中国文化,但并不仅仅只有传统文化,应该包括中国当代新文化的内容。第二,“国潮”与当下潮流是相融合的,具有时尚感和时代感,但关键是能够引领时尚、引领潮流、引领新的生活方式。“国潮”既有当下性,也有未来性。在这个意义上,“国潮”其实就是一个时代、民族的审美风尚。北京冬奥会中的服装设计体现了文化感、时尚感和科技感,护旗手的服装造型考究、色彩清新、富有中国特色。以中国山水国画元素为背景,运用渐变色彩,同时结合线描手法的艺术形式,用当代设计语言表达国之韵律,让远近虚实的韵律感,铺洒透彻的苍穹蓝,与冬奥会的冰川白相得益彰。第三,“国潮”的主要消费群体是青年人群体。这个消费群体看重的是产品背后附加的文化符号与美学的价值,对国潮产品和国风艺术的消费体现其回归、走近、欣赏国家传统文化的诉求。国潮产品满足的是青年人个性化审美和消费需求,具有青年人标识身份、张扬个性、群体认同的功能。
“国潮”作为一种文化消费潮流,本质上体现的是国民的文化心态、文化观念和审美取向由“西”向“中”,由“俗”向“雅”,由“少”到“多”转变,是伴随中国崛起、文化自信、文化复兴的必然趋势,是中华古典美学精神的回归和当下时代精神的折射。北京冬奥会再一次推动了“国潮”,可以说冬奥国潮谱写了21世纪中华文化复兴的新篇章。
国潮热背后的冷思考
北京冬奥会开启了国潮新时代,极大地提振了文化自信。但是从不同领域的“国潮”热现象来看,大多还停留在1.0版本阶段。原因如下:
一是“国潮”对于民族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民众品质化生活来说,市场总量有限,经济支撑不够,对于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仍有较大的拓展空间。许多科技产品的前沿技术控制在国外,从文化自信向文化创造转型尚待时日。
二是现有的国潮热还更多停留在对传统文化表层形式符号的创意设计上,一些爆款出圈的文艺创作和产品没有触及中华文化的深层核心价值,如一些文博文创国潮产品停留在色彩挪用、元素提取、结构摹写方面,某些文艺创作作品停留在对传统经典或出土文物的名称采借上,使得创作徒有其名,难见其实。这可能导致设计中对传统文化资源的粗暴、简单化地“挪用”,难免形成对优质传统文化资源的过度消费和滥用。而随意挪用或滥用资源将会导致优质文化资源价值的贬损与消耗。
三是国潮热的持续还需要从破圈到扩圈,国潮从小众到大众,从中国走向世界还有很大距离。国潮固有的圈仍然存在,嘻哈、汉服、文博、舞蹈、体育领域等都还存在圈内的受众、消费群体,存在圈内的规则、体系、链条,消费群体固化,“圈子”仍然存在,行业、领域、范围仍然“有界”。
四是“国潮”破圈跨界不能忽视内容本体,要处理好科技赋能与文化内容之间的关系。“国潮”赶上了最好的时代,AR、XR、动作捕捉、抠像等技术,抖音、快手等平台正在打破虚实世界边界,中国网络平台的迅速崛起对“国潮”发挥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融合破圈过程中需要发挥科技与跨界文化艺术各方面的最大优势,扬长补短。但是无论科技怎样发达,还是要以令人共情共鸣的文化内容为王。
“国潮”发展的未来走势
传播扩圈。从传播的角度看,国潮的发展还要从破圈到扩圈。有三个层面:一个是艺术文博圈向非艺术、文博圈扩;一个是青年群体圈向少年儿童和中老年两端人群扩圈;三是从国内向国外圈的拓展。
文化寻根。重新审视人类文化,特别是中华文化的丰富性、多元性、多样性。重拾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美学精神。国潮推动了文化复兴浪潮,在恢复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自觉和文化创新历程中,有必要回归中华文化根性,惟其如此,才能创造形神兼备,妙趣横生、“天人合一”“大道无形”“大美不言”的审美世界。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表演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在新世纪完成了从表层形式的文化表达到深层精神文化塑造转折,内敛、含蓄、简约、以少胜多的表达是符合中国文化根性精神,在国潮发展方向上具有引领和转折性的意义。
理念引领。国潮不是周秦汉唐文化的再版与重复,而是继承、整合和原创。打造国潮,“破圈”创新是径路,但是根本上还是要以中华文化的思想价值、审美精神为引领。文化复兴的根本是思想复兴,农业文明回不去,回不到周秦汉唐,现在要超越农业文明,在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时代,我们需要凝练21世纪中华文化理念新质,以21世纪新的中华文化和中华美学,引领中华民族的当代生活方式。这是今后国潮发展的任务。
(作者为北京舞蹈学院教授、副院长,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民族舞蹈文化研究基地负责人)
(责编:张彦 刘升)
分享到:
最近更新
博鳌亚洲论坛2023“共绘丝路文明”文化人物艺术展专
博鳌亚洲论坛2023“共绘丝路文明”文化人物艺术展在
【全程直播回放】“纯真·诗心——韩玉臣油画艺术与
用艺术讲述中国故事——“人大美育大讲堂”邀请吴
【新闻视频】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新时代三部曲”亮
“在传承中创造:造型·表演·艺术场景—朱乐耕艺术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新时代三部曲”亮相首都舞台大
【全程直播】“新时代三部曲”《生命的绿洲》精彩
【全程直播】“新时代三部曲”泰腔现代剧《楷模村
推荐艺术家
热门推荐
【中央台CCTV4中文国际新闻视频】“博鳌亚洲论坛2023‘共绘丝路文明’文化人物艺术展”
博鳌亚洲论坛、中国美术馆、中国文化人物杂志社在中国美术馆共同主办“博鳌亚洲论坛2023‘共绘丝路文明’文化人物艺术...
博鳌亚洲论坛2023“共绘丝路文明”文化人物艺术展专场活动在中国美术馆隆重举行
中国文化人物(记者 苏晴、马将平)为庆祝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由博鳌亚洲论坛、中国美术馆、中国文化人...
博鳌亚洲论坛2023“共绘丝路文明”文化人物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 The 2023 Boao Forum for Asia “Co-building the Silk Road Civilization” Cultural Figures Art Exhibition Held in the National Art Museum of China
中国文化人物(记者 苏晴)为庆祝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由博鳌亚洲论坛、中国美术馆、中国文化人物杂志社...
全球著名院校 / 文博机构
查看更多
友情链接
新华网
人民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政府网
中国新闻周刊
中国名家新闻网
中国日报
光明网
中国网
凤凰网
网易
搜狐网
新浪
腾讯网
中国青年网
环球网
中华网
央广网
央视网
中国文艺网
中国作家网
中国艺术报
欧洲新闻联合网
欧联华文网
中国侨网
中青在线
联合早报
中国新闻图片网
中国文明网
求是网
文汇网
国新办
新京报
国际在线
参考消息
海外网
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