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窑里遗址后续补充性考古将富阳人文历史往前推千年

文化人物网新闻

  • 国际视野 · 权威再现 · 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
  • 热门关键词:
    创新
    和平
    守住民族文化的根
    吴震启
    大唐西市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瓦窑里遗址后续补充性考古将富阳人文历史往前推千年

    2017-07-20 15:07
    来源:钱江晚报
    阅读量:
    语音阅读
    点击进入下一页
     
    遗址考古现场(图片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这应该是个多角沿豆盘的碎片,这一片应当处在豆盘的腰部……”——一堆常人看来稀松平常的陶器碎片、石块,省考古研究所的考古队员们却视如珍宝。不看热闹看门道,他们看重的,是这丁点瓷片背后透露出来的信息。

      豆盘是古代用来放菜的器皿。根据专家可靠判断,此次发现的多角沿豆盘碎片和牛鼻形器耳是马家浜文化晚期的典型遗物,距今有六千年左右。由此可证,富阳人文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这一时期,把富阳的历史也在去年良渚文化墓葬发现的基础上,又往前推了近一千年。

      记者昨日从浙江省考古研究所了解到,半个多月前开始的富阳瓦窑里遗址后续补充性考古发掘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随着对部分出土文物和遗址现场的系统整理、修复工作初步完成,这里被尘封了五六千年的秘密,正在被一一揭开。

     
    点击进入下一页
     
    过滤器

      时隔一年

      富阳历史又往前推了千年

      瓦窑里遗址,位于富阳大源镇亭山村瓦窑里自然村。说起这些宝贝,可以追溯到6年前——

      2010年,当时的杭黄铁路正要施工,接到任务的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沿线进行了考古调查。没想到,在对铁路沿线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钻探、试掘后,考古人员确认,富阳区大源镇瓦窑里自然村埋藏着一处古人生活遗址!

      因为高铁工程项目进展关系,原需配合工程开展的抢救性考古工作也相应延后。2016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又对高铁两侧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此次发掘出土了十余件良渚文化时期的重要文物,其中有些器形上可见河姆渡文化内涵。

      那次考古发现表明,富阳人文历史可以追溯至距今5000多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

      谁曾想,这一年代纪录,仅仅1年后,再次被改写。

      “2016年的抢救性发掘在时间上,受到较大限制。”参与考古发掘的现场人员说,今年4月27日,他们再一次进驻瓦窑里自然村,对遗址进行了补充性发掘。

      半个多月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员的工作没停过。大部分文物需要得到保护性修复,所有的物件都必须按规定整理,“部分器物甚至和豆腐渣一样,修复难度非常大”。

      考古人员介绍,这些器物和文字、图像记录来自杭州富阳瓦窑里遗址。通过整理,前段时间的共发掘出土多角沿豆盘等文物几十件,主要器型为鼎、豆等陶器。目前,其中十余件文物已初步整理修复完成——这些宝贝可能会成为复原五六千年前生活场景的钥匙。

     
    点击进入下一页
     
    石钺

      各种陶器

      证实良渚文化向西南方向传播

      经过整体清刮和细心揭露以及一个多月的大面积探掘后,更多的器物展现在专家们的面前,“出土4件陶器和石纺轮、玉珠、玉装饰品等多件随葬品。其中,陶器分别是鼎、豆、罐和过滤器,时代和文化特征明确。”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室主任孙国平介绍,瓦窑里遗址一共可分四个地层——

      第一层,是现在现在仍耕种的表土层;

      第二层,为灰黄色土层,夹杂一些小石块、碎砖块、碎瓦片和一些青瓷碎片、极少量的印纹硬陶片等杂物,形成于商周至唐宋时期,即距今800~3000年;

      第三层,为黄褐色沙土层,偶见小块烧土粒和碎小夹砂陶片,属于史前文化层,根据遗物判断,形成于良渚文化时期;

      第四层,为比较纯净的浅褐色砂土,包含非常少的碎小陶片,属于距今6000年左右的马家浜文化晚期。

      从1米多深处的第四层文化层中,在硬实的黄褐色砂土中清理出了更不起眼的几块碎小陶片,但在经历丰富的考古专家眼中,它们是当地历史源头的最有力证据。其中,有专家描述的“多角沿豆盘口沿”、“瓦形鼎足”、“牛鼻形器耳”,它们都是6000年前,先民日常生活用的“锅碗瓢盆”。
      孙主任说,出土的文物还包括石钺、石锛、玉珠、坠饰等器物,“从出土器物来看,这是一个较高规格的墓葬。”

      他说有一件陶器让人兴奋:形状就像是一个漏斗和一个小碗的结合体,隐约能看到古朴纹饰。“这是一个过滤器,可能是墓主人生前用于过滤酒糟的,但它却既具有明显的地方文化特征,又与良渚文化核心区的同类器基本一致。”孙主任认为,这是一件良渚文化早期少有、比较珍贵的文物。而这,变成了良渚文化向西南方向传播和扩散通道上的重要证据。

      他说,良渚文化以良渚古城为核心,区域位置在杭州西北部,而目前在位于浙江中西部的金衢盆地也已发现过一些良渚文化晚期的文物——良渚文化怎么传播,传播路径等问题一直没有解决。通过这次考古,可以说找到了答案。

     
    点击进入下一页
     
    被修复的豆盘

      三座墓葬

      史前村落或已存在“一夫两妻”

      此次,共发掘了三座良渚文化时期的墓葬,其中最大的一个长2米左右、宽70厘米、高30厘米。三座墓葬距离较近,其中中间的墓葬稍大,随葬物品有石钺、石锛等生产工具,可以判断出墓主人是男性,而左右两边的墓葬略小,有小件玉器和各一件石纺轮出土——这种器物通常为女性所用,因此可以判断墓主人为女性。

      中间是墓葬为男性,左右两侧着两座墓葬为女性,这意味着什么?

      孙国平推测:“根据墓穴挨近的空间位置特点、随葬品的大概器型,可以判断三个墓穴的下葬年代十分接近,不排除是‘一夫两妻’实物证据的可能。”

      他说,根据已有的考古研究成果,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大致已形成了父权家庭的社会关系:男主外、女主内。但这次发现的一男两女之间,关系到底是“同辈人”的妻子,还是妻女或者是其他家庭关系,目前还不能确定,还需要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记者 鲍亚飞 见习记者 杨子宸
    分享到:
    全球著名院校 / 文博机构查看更多
    友情链接
    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