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五处遗址将完成考古发掘 出土上千件文物

文化人物网新闻

  • 国际视野 · 权威再现 · 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
  • 热门关键词:
    创新
    和平
    守住民族文化的根
    吴震启
    大唐西市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圆明园五处遗址将完成考古发掘 出土上千件文物

    2017-07-15 09:46
    来源:北京青年报
    阅读量:
    语音阅读
    点击进入下一页
     
    7月11日,圆明园遗址公园如园考古现场发掘的嘉庆皇帝御笔石刻。樊甲山 摄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本报讯(记者 李天际)昨天,圆明园公布如园遗址考古重大发现。经过两次考古发掘,已摸清如园遗址在嘉庆时期的布局和形制,并出土嘉庆御笔石刻、粉彩地砖等文物。据介绍,包括如园在内的5处遗址将完成考古发掘。

      自1996年开始,圆明园先后进行了三次考古发掘,目前的发掘是从2013年开始,至2020年结束,为圆明园最大规模的一次发掘。截至目前,圆明园已有月地云居、鸿慈永祜、山高水长等22处景区完成考古勘探工作,基本探明了这些遗址的保存状况;桃花洞、养雀笼、海晏堂、远瀛观、如园等5处遗址将完成考古发掘。

      其中位于圆明园长春园东南墙角处的如园遗址已有多项重大考古发现。如园于乾隆三十二年仿南京瞻园而建,是长春园内的一处园中之园,嘉庆时期又进行过大规模重修。2016年10月至今,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市文研所对如园遗址进行了第二期考古发掘。“如园遗址是圆明园首座考古发掘的仿江南园林,没想到保存得这么完整。”市文研所圆明园课题组组长张中华介绍,如园发掘面积已有2000平方米,虽有文献记载,但每个建筑的准确位置并不清楚,通过两次考古发掘,现在基本摸清了如园遗址在嘉庆时期的布局、形制和工程做法,挖掘出延清堂、含碧楼等主要建筑的台基、柱础、墙基和完整的路网、水系,并出土嘉庆御笔石刻、粉彩地砖、金砖、葫芦范等上千件文物。

     
    点击进入下一页
     
    7月11日,圆明园遗址公园如园考古现场发掘的嘉庆皇帝御笔石刻。樊甲山 摄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张中华以如园的路网和水系举例说,园内各建筑之间均有道路相连,道路由路面和散水组成,路面为方砖铺设,两侧则是由鹅卵石铺砌的散水。散水的个别部位还铺成花卉的图案。道路上有过水沟,以方便雨水流通。整个路网系统设计科学,理念超前。而为了保证如园内水系的流动性,特别设计了一条暗渠与附近的湖泊相连。

      此次如园考古还意外发现圆明园长春园现有南段的园墙位置竟是错的。“我们在对如园最南侧的含碧楼发掘时,建筑遗址的一部分正好被现在园墙压住了。这说明历史上长春园南段的园墙还应向南边扩展,而不是现在的位置,长春园的面积也要比现在更大一些。” 张中华说。

      据悉,如园第二期考古发掘将在今年告一段落,个别建筑遗迹今后若干年内继续进行发掘,下一步重点对如园遗址进行展示,设置考古预留区,方便游客观摩考古现场。张中华还透露,将建立圆明园考古信息系统,未来对紫碧山房、文渊阁、方壶胜境等遗址进行重点发掘。

      摄影/本报记者 袁艺

      探访

      残断石条下面藏有嘉庆御题

      整个遗址的四周被山丘环绕,景色秀丽。北京青年报记者昨日上午探访如园西侧遗址时,几名考古人员正在一处篮球场大小的遗址现场进行挖掘,还有人在清运前期考古遗留的一段泥土路面,新出土的瓷器碎片被小心地放入塑料袋中包好,袋子外面写着出土地点和名称,它们将被送到实验室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正在此时,有人大喊:“发现了一个葫芦范。”这个新出土的葫芦范约有手机大小,为泥土烧制而成。张中华解释说,葫芦范就是种葫芦的模具,“葫芦在很小的时候放进范里,等长成的时候把范砸开,就能得到想要的造型葫芦了。”据介绍,如园遗址此前出土过一件完整的葫芦范和少量的葫芦范残片,范内有纹饰和文字,其中一件残片上刻有“喜”字。

      参与如园考古的张利芳博士说,从这些出土的葫芦范可以推断出,乾隆皇帝喜欢把玩葫芦,算是一名文玩爱好者。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如园遗址位于地下1米处,当年建筑的墙基、柱基、碎石小径经过100多年的掩盖,重见天日。张利芳说:“从现在的发掘现场能看出,圆明园被毁后长高了1米,主要是后来的人们填土耕作造成的。”

      此外在靠近园墙的含碧楼遗址,散落着一堆青白石条,其中一块残断的石条下面刻有“御题”二字,“御题”两字之后有两方篆书印章,其中一方印章为“嘉庆御笔之宝”。另一块石条上能看到“朱华翠”、“盖满池”等文字,推断应是一首赞美荷花的诗文。张利芳说,以前嘉庆皇帝的题字并不多见,此次在含碧楼遗址发现的嘉庆御笔石刻,证明嘉庆皇帝也喜欢“到此一游”。

      文/本报记者 李天际
    分享到:
    全球著名院校 / 文博机构查看更多
    友情链接
    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