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连五洲 公益架金桥——中美青少年友爱之桥文化交流纪实

文化人物网文化广角

  • 国际视野 · 权威再现 · 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
  • 热门关键词:
    创新
    和平
    守住民族文化的根
    吴震启
    大唐西市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化广角 >

    爱心连五洲 公益架金桥——中美青少年友爱之桥文化交流纪实

    2015-08-05 18:00
    来源:中国文化人物
    阅读量:
    语音阅读


    (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世间的语言因不同国家而有所不同,人种因不同的基因频率而有所差异;但友爱是没有国界的,慈善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它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它唤起人类共同的情感,帮助弱者,救助贫困。在人间大爱中,人与人之间没有隔阂和障碍。人们在积极参与和付出的过程中,感受帮助、温暖他人所给自己带来的无穷快乐。今年年初,胡锦涛主席访美期间,两国领导人都反复强调了两国之间的民间交流,特别是青少年、教育方面的交流和合作。不久前,中美青少年友爱之桥协会组织美国学生与云南丽江孤儿学校学生进行友好文化交流活动。两国的孩子在交流中深刻地感受到爱的温暖。
           这种友好交流是一种慈善文化。它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厚的慈善文化对社会良性运行,缩小贫富差距,缓解社会矛盾有着重要的作用。去年12月17日,“母亲中国大型慈善音乐盛典”在国家体育馆倾情上演。自从活动开展以来,国内许多企业、爱心人士纷纷联系组委会,表示愿意参与其中,做出自己的贡献。“母亲中国”组委会副主任王振平先生感慨地说:“今年对于母亲中国来说只是个开始,组委会准备联合各级政府、各地媒体及爱心企业,将这一公益品牌在全国进行推广,支援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公益没有国界,我们要让更多的人知道中国是一个充满爱和感恩的国度。”
           多年来,王振平这位爱国华侨始终致力于在博爱中传承公益事业。他的女儿张子云从小受到父亲耳濡目染的影响,也把公益事业视为自己生活中的重要课题。12岁随父母从上海移民美国的张子云,初中就读Harriet Eddy Middle School,在校期间以优异的表现获得了由教育局颁发的特奖,并参与人生中首次慈善活动,在The Asian Pacific Islander American Public Affairs Association (APAPA)的慈善晚宴中负责接待。

    获得赞助资金

           2008年暑假,就读八年级的张子云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认识了中国著名神经外科医生凌锋教授,当得知凌锋教授常年以来将全部门诊收入捐助支持中国云南丽江孤儿学校时,她非常感动,于是萌生了到那里去帮助孤儿的想法。几个星期后,她踏上了去云南丽江的旅程,本以为去帮助孤儿的张子云,却从一个个孤儿的身上看到了不屈不饶的坚韧;从没有爸爸妈妈的校园里感受到了亲如兄弟姐妹般的友爱互助;从一双双含泪的眼睛里读懂了感恩;从一个个辛酸的故事里明白了自己拥有的是那么多,是那么的幸福。张子云长大了,也萌生了要从事一生义工的想法。当时云南丽江孤儿学校有几百名孤儿,分别来自西藏、新疆、云南本地等地区,不少是在地震中失去父母的孩子,她感觉到自己了力量太单薄了……
           2009年暑假,在父母的支持鼓励下,九年级的张子云带领4位在美国读书的中国小留学生一起前往中国云南山区孤儿学校,开始为期16天的义工生活。2009年寒假,她再次来到这个让她日夜牵挂的地方——丽江孤儿学校,而这次是为了一个更大的举动而做淮备。去年3月,张子云通过她的监护人——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教授黄秉乾院士和学校沟通合作,并召开赴云南山区孤儿学校开展短期义工活动说明会。凌锋教授对此非常感动。在凌锋教授的协助安排下,此活动从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取得了赞助资金。

    扩大活动影响力

           去年暑假,十年级的张子云和她所在学校Garrison Forest School的2位美国老师和12位美国同学,以及2位英国学友一起来到孤儿学校,度过了令她们一生难忘的15天。Garrison Forest School是一所有百年历史的美国著名私立女校,该校的2位美国老师和12名美国同学被震撼了。她们回到美国后,积极参加各项和中国有关的活动,并报名学习中文。与此同时,张子云联系一同前往丽江的2名上海电影学校的学生,将一部由她们和张子云联合拍摄的纪录片寄到了学校,Garrison Forest School组织全校600名师生一起观看了这个简单而又感人的纪录片。在张子云低沉而又富有感情的英文配音中,她们仿佛身临其境。随后,在张子云的组织联系下,学校安排了几场演讲,全校学生写了600多封情感浓浓的问候信给云南丽江孤儿学校,孤儿学校回复信件500多封。张子云和感动中的同学们组建了中美青少年友爱之桥协会(Bridge Friendship Forever)。一时间,几十个同学加入了协会,张子云出任主席,并确定协会宗旨为“以增进中美青少年相互了解,相互学习,培育青少年友爱互助胸襟,以及促进美国青少年学生及家庭与中国孤儿学校学生及慈善机构的各项文化交流和平台搭建”。
           张子云热心公益事业。去年暑假,她还参加了举世瞩目的世博会的为期14天的义工工作。因出色表现,获得义工奖。去年11月,张子云通过协会决议,将几年来的活动归纳、总结为6项固定活动。如此,即使目前已入会的学生将来毕业,协会的公益活动也能永久传承下去。
           在和云南丽江孤儿学校接触之后,张子云更加积极参加美国主流社会非牟利组织的活动,其中包括美国最著名的国际领袖基金会(International Leadership Foundation)。张子云很早就加入国际领袖基金会义工团,她积极联系国际领袖基金会,并争取到今年3月12日在ILF顾问授证大会上做募资演讲的机会。张子云热爱写作、绘画。她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把自己在孤儿学校的感悟写成了一本图画书。旨在让更多人了解、帮助那里的孩子们。
    终生难忘的旅程

           美国学校Garrison Forest School的14名美国师生来到云南省丽江民族孤儿学校,与该校中国各族少数民族孤儿学生进行了友好的交流和学习。该活动由中美青少年友爱之桥协会主办,中国青少年儿童基金会对这次活动给予了赞助资金的支持。
           美国师生来访期间,孤儿学校的学生们为来访师生表演了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节目;美国师生向孤儿学校的学生们教授了英语、音乐等课程,并参观游览了丽江的美景,考察了当地彝族山寨,学习了中国武术,对云南民俗文化有了深入了解。据悉,此活动还将组织丽江民族孤儿学校的8名学生赴美访问。
           当Garrison Forest School的600名师生看过有关丽江民族孤儿学校的纪录片后,大家都渴望有机会走近并帮助那里的孤儿学生。此次随行的一位该校老师的女儿去年参加了张子云组织的赴丽江民族孤儿学校友好交流活动。回去后,这位女学生兴奋而欣喜地告诉父母,自己在那里结识了许多中国少数民族学生。他们特别友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别博大精深,她很喜欢这个国家和民族。从那以后,这个女学生对世界各地的文化更加关注,她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去旅行,并且有更多机会去帮助更多的人。直到现在,这个美国女学生还经常与丽江民族孤儿学校的学生们进行着书信往来。听了女儿的丽江行介绍,看到女儿比以前更加珍惜亲情、友情,母亲也十分盼望有机会访问丽江民族孤儿学校。所以,今年中美青少年友爱之桥协会发起中美师生互访活动后,这位在Garrison Forest School任教的母亲马上报名参加,并亲身验证了女儿毫不夸张的真实描述。这位老师深有体会地说:“难怪我的女儿会那么深地爱上这里,这里的风土人情和可爱的孩子们的确让人流连忘返。我和她一样,喜欢这里的一切。”
           15岁的女生艾森是此次来访学生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在最初报名时,艾森内心有些犹豫不决。因为她从未出过这样的远门,不知道能不能适应,不知道中国的孩子会不会欢迎她,也不知道离开美国后是否会特别想家。而来到丽江民族孤儿学校后,艾森很快发现这里的孩子和自己想像得很不一样。他们并没有因为失地了父母就总是一脸伤心的样子。这是个温暖的大家庭,孩子们在这里像自己日常一样受到良好的教育。特别是艾森在这里体验到有生以来第一次做老师的快乐感受。她教此校低年级的学生学英语,孩子们非常喜欢她。两周多的时间很快过去了,艾森几乎不想走了,她高兴地说:“这里和美国很不一样,但我很喜欢这里,我非常舍不得这里的小伙伴,我希望今后还能参加这样的活动。”
           曼娜从小跟随父母做过许多旅行,但此次丽江行是她有生以来最有意义的一次。她从小在美国长大,来到丽江后看到的人、环境、食品、服装等和美国有着太多不同。但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吸引她。虽然曼娜与丽江民族孤儿学校的学生语言不通,但她觉得这里的孩子是她所见过的最可爱、最令人感动的孩子。曼娜教他们学习英语单词,学生们学得很快,不久就能彼此简单交流了。曼娜也从中体验到老师的重要作用,从此对为人师者更尊重了。曼娜在丽江不仅品尝到许多从未吃到过的美食,而且还学习了太极拳,回国后会继续练习。最令曼娜惊讶的是孩子们的才艺。他们小小年纪,却擅长琴棋书画。通过他们的才艺表演,曼娜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令曼娜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中美学生共同绘制了一幅蓝图。上面记录了他们一起做游戏、一起读书的生动场景。曼娜与这里的学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她临行前恋恋不舍地说:“我回国后肯定会想念他们,我希望将来有机会回来看望他们。”
           16岁的奥斯特刚一到达丽江,就被这里优美的风景、独特的店铺所吸引。奥斯特以前只在电影中了解孤儿的生活。而电影总是把孤儿的生活描述得凄惨、阴暗。但丽江民族孤儿学校的学生们和奥斯特原先的想象一点也不一样。他们开朗、活泼,这里的老师像父母一样关爱这些孩子。奥斯特临行前把自己的电子信箱地址告诉了学校的学生,希望彼此的友谊不会被遥远的距离隔断。
           弗兰泽斯很庆幸自己有机会来到丽江民族孤儿学校。在这里,她知道了许多关于学生们的故事。她深刻感受到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她从此在生活中更加尊重每一个人。告别时,弗兰泽斯与学校的学生们都恋恋不舍地哭了。

    这里是爱的家园

           一个高个子的美国女孩被丽江民族孤儿学校的孩子们视为“大姐姐”。其实她只有16岁。她对于中国这个神秘的国度一直很好奇。去年,自从看到张子云拍摄的有关这所学校的纪录片,她就十分期待有机会前往。尽管此次活动招募参与者期间报名人数很多,她仍然积极报了名。她觉得即使希望很渺茫,自己也一定要尽力争取。此次旅行的第一站是上海。在那里,她看到了自己有生以来所见到的最高的大楼,楼群密布的上海让她感到犹如置身高楼林立的纽约一样。而到达丽江后,秀丽优雅的丽江古城又让她如同步入人间仙境。她告诉记者,她曾去过其他一些国家,但没有哪里像这里一样美丽。她庆幸自己没有轻信以往有关中国的种种负面传闻,这里的一切都远远超过她的想象。她开始对这个美丽的国家有了全新的认识。更令她终身难忘的是这里可爱的孩子。失去父母对任何孩子来说都是很不幸的,但出乎她的意料的是,孩子们在这所学校里生活得很快乐,他们的生活很阳光。孩子们在这样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中,不仅有人分担痛苦,也能彼此分享快乐。她从这里的孩子身上学到了感恩。虽然这里太多的情形与美国很不相同,但她却对这里的一切都很喜欢。尤其是这里人与人之间亲切的交往令她很感动。来此之前,她曾担心语言不通会带来很多不便,但来后发现,虽然语言不通,但并不阻碍人们之间的友好交流。她把这些珍贵的记忆每天都写进日记中。她兴奋地在邮件中告诉父母,这次旅行太有意义了。但信件太局限了,她要把这些丰富多彩的故事带回家,详细讲给父母听。她衷心希望自己的同胞都能有机会来此旅行,但她又自嘲地告诉记者:“我同时有个自私的想法,希望自己有更多机会再次来到这里。”
           一个15岁的美国女孩也深有同感。她明显感到中美两国的文化背景有着明显差异。来此之前,因为缺少了解,所以对这个国家有着太多陌生和不解,但历经半个多月的中国行,她对这个国家和这里的人们有了很感性的了解,自然对这里的一切就多了一份尊重。通过在该学校教孤儿们学习了半个月的英语后,她感觉做义工是件很有意义的事,决定今后要把这项工作长期坚持下去。同时,她也希望将来有一天能来中国做义工。
           当记者采访到一个17岁的黑人女孩时,记者惊讶地发现她能用简单的汉语交流。原来自从她的母校1年前开办中文课后,她就一直坚持学习。她告诉记者,她选修中文的原因是她觉得汉字书写起来很有意思。来到丽江民族孤儿学校后,亲眼目睹了学生们的书法才艺,她对中国文化更加喜爱了。
    一个17岁的白人女孩惊讶于丽江民族孤儿学校的学生们有如此高的智商。她告诉记者她曾学习过西班牙语。如今她在这里教学生们学习英语,她感觉这里的孩子2周内学习的内容比她在一年内学的还多。同时,她还对两国做了一个明显的比较:美国没有孤儿院,只有领养机构。那里的孤儿经常有可能要更换领养所,今天在这里,明天在那儿,很漂泊;而丽江民族孤儿学校的孩子们在这个个大家庭中长大,即使将来走上社会了,还能再回来团聚,有深厚的家庭归属感。这是令美国孤儿很羡慕的。

           对此,此次随行的一位美国物理女教师也深有同感。这位女教师告诉记者,她母亲在她5岁时就去世了,她真希望自己当初的童年也能在这样温暖的大家庭度过。她感叹这次中美学生交流的活动很有意义。这样的活动能让美国学生进一步了解世界,让她们感到投身慈善事业不仅仅是捐钱,而且还可以帮助弱势群体做许多事。
           另一位随行的美国老师也感叹地表示,这里的孤儿很快乐、很阳光,他们和所有有家、有亲人的孩子们一样做着他们喜爱的游戏。同时,她很敬佩丽江民族孤儿学校的老师们。因为其他普通学校的老师之所以选择执教大多是因为自己喜欢教课或喜欢学生;但这里的老师是因为他们很爱这里的孩子,还有一部分老师是因为他们本人也在这里长大,对这个温暖的大家庭有深厚的感情。如今他们又把自己童年得到的关爱同样无私地传播给他们的学生。

    分享到:
    全球著名院校 / 文博机构查看更多
    友情链接
    文化广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