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盒》对“陶艺空间”的重塑

文化人物网文化大家

  • 国际视野 · 权威再现 · 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
  • 热门关键词:
    创新
    和平
    守住民族文化的根
    吴震启
    大唐西市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化大家 >

    《生命之盒》对“陶艺空间”的重塑

    2024-07-25 14:33
    来源:中国文化人物
    阅读量:
    语音阅读


    “生命镜像——朱乐耕当代陶艺展”开幕式现场,陶艺空间作品《生命之盒》的恢弘气势让观众惊叹不已



    朱乐耕向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社会文化司司长代表罗灏芝,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经济部副部长左祥华,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局长穆欣欣,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旅游局局长文绮华,永利澳门有限公司副主席兼执行董事陈志玲,雅昌文化集团董事长万捷等领导嘉宾介绍陶艺空间作品《生命之盒》 



    朱乐耕的陶艺空间作品《生命之盒》局部



    朱乐耕向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社会文化司司长代表罗灏芝,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经济部副部长左祥华,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局长穆欣欣,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旅游局局长文绮华,永利澳门有限公司副主席兼执行董事陈志玲等参观展览的领导嘉宾介绍陶艺空间作品《生命之盒》的创作过程和主题思想



    朱乐耕向参观展览的澳门学生及外国友人讲解陶艺空间作品《生命之盒》蕴含的文化意义



    朱乐耕向参观展览的外国友人讲解中国陶艺文化的发展历程和自己的艺术理念



    《生命之盒》提供了一个可以进入体验,也可以作为舞台进行表演的开放空间,朱乐耕在这个空间中与青年艺术家进行的活动和表演让这件作品“活”起来



    在“生命镜像——朱乐耕当代陶艺展”开幕式上,舞蹈艺术家们在陶艺空间作品《生命之盒》前演出,用舞蹈诠释着艺术的真谛

           (中国文化人物)在朱乐耕的作品中, 生命一直是他非常热衷表现的主题。在朱乐耕看来,这是世界上最神秘、最精彩的表达主题。他说,大自然因为有了生命,整个的世界才充满了活力,充满了创造力和盎然的生机。他曾经创作过很多与生命有关的作品,其中最大型的有置放在韩国麦粒音乐厅大堂的《生命之光》,有安置在韩国济州岛肯辛顿大酒店大堂里的《生命之绽放》,还有2013年在国家大剧院展出的大型装置陶艺作品《生命之歌唱》等等。这些作品表达的是自然界生命的自由萌生的璀璨过程。树叶、花朵、嫩芽、苔藓、蘑菇、河流、卵石,这些似真似幻的景观,未必是真正的自然景观,也许它是从我们心中流出的景观,所以,虚幻高于真实。
           在澳门永利艺术馆举办的“生命镜像——朱乐耕当代陶艺展”上,朱乐耕创作的两组全新的陶艺空间作品引发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陶艺空间”这种艺术形式的概念也在艺术界引发思考。
           有人说,由“环境陶艺”走向“陶艺环境”是朱乐耕近年艺术创作的重要导向之一,《生命之盒》无疑是他的一次有益探索,也是此次展览中最重要的展品之一。
           作为中国环境陶艺最早的开拓者之一,朱乐耕一直用行动诠释对环境陶艺的热爱,他最早在高校开设环境陶艺课程,培养更多“继承者”,在朱乐耕看来,陶瓷艺术应该从传统的模式里走出来,应该去关注当代社会的变化及社会的发展。在2017年,朱乐耕就曾提出过关于“可移动的陶艺空间”的概念。在当时看来,这是一件很不可思议的事情,因为在常规认知中,人们已经习惯了环境陶艺壁画与建筑物互相依存的关系,理所当然地认为陶艺壁画离开建筑物之后就会失去建筑物所赋予的环境空间和功能,但“陶艺空间”正是为了解决这种看似不可解开的依附关系。
           传统环境陶艺的空间功能是由建筑空间自身决定的,环境陶艺作品的装饰意义和物理功能始终是为建筑物服务的,而像《生命之盒》这样的陶艺空间是独立于建筑物而存在的,其营造的“空间”是由艺术家自由创作的一种具有纯粹陶艺本体语言,且含有特殊意味的空间。
           《生命之盒》是朱乐耕与其团队历时六年之久创作出来的世界上第一件可以移动的大型陶艺空间作品,高4米,占地50多平米,这是由朱乐耕在韩国麦粒音乐厅大堂中的《生命之光》作品重组而来。《生命之光》是镶嵌在建筑的墙面上的环境陶艺壁画,而《生命之盒》则从建筑中独立出来,成为一个完整独立的可巡展的艺术空间。之所以称其为《生命之盒》是因为该空间是活的、有生命的,可以不断生长新的艺术生命体的空间。该作品丰富拓展了《生命之廊桥》《莲之镜像》《和·莲·韵》等作品所蕴含的东方式当代陶艺创作思想,且在展览方式上形成了丰富的感官体验。
           在这个“陶艺空间”中,作品的主体和功能与传统环境陶艺相比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其交互意义的范畴由建筑功用转换成了可以自由产生行为的空间,具有了“介入现场”的无限可能性。《生命之盒》作品的诞生颠覆了陶瓷建筑构件依附于建筑物的宿命,是实现“陶艺空间”艺术的一种全新创作语言。可以说,朱乐耕从“环境陶艺”走向“陶艺环境”的探索实践,实质上是对“陶艺空间”的解放和重塑。《生命之盒》提供了一个可以进入体验,也可以作为舞台进行表演的开放空间,在这个空间中进行的活动和表演让这件作品“活”起来。作品更为深远的意义在于,当构建出这种三维空间之后,介入《生命之盒》之中的人便成为了作品的“第四维”,这种调动“观者”“表演者”进入空间作品的张力,恰当地诠释着空间作品的“现场性”。这种“现场性”在某种时刻超越了“生命之盒”本身的限制,它是在“体验艺术”的语境下对人当下状态的艺术化反映。
     
    (张彦、刘升)
    分享到:
    全球著名院校 / 文博机构查看更多
    友情链接
    文化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