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扬中华文明 彰显文化自信
新浪微博
新浪看点
搜狐视频
网易订阅号
头条号
腾讯自媒体
请登录
免费注册
文化大家
国际视野 · 权威再现 · 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
搜索
热门关键词:
创新
和平
守住民族文化的根
吴震启
大唐西市
首页
文化大家
人物访谈
特别报道
世界之窗
文化广角
新闻资讯
天下收藏
文化人物资库
视频新闻
在线杂志
当前位置:
主页
>
文化大家
>
阐扬中华文明 彰显文化自信
2024-07-25 12:07
来源:中国文化人物
阅读量:
语音阅读
朱乐耕向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经济部副部长左祥华,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局长穆欣欣,永利澳门有限公司副主席兼执行董事陈志玲介绍红绿彩陶艺装置作品《五彩云》的创作历程
朱乐耕在展览现场向人们述说红绿彩陶艺装置作品《五彩云》的文化意蕴
朱乐耕向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社会文化司司长代表罗灏芝,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经济部副部长左祥华,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局长穆欣欣,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旅游局局长文绮华,永利澳门有限公司副主席兼执行董事陈志玲介绍红绿彩瓷板画作品《万马奔腾图》的主题思想
朱乐耕向海内外媒体记者讲解红绿彩绘画装饰高温陶瓷雕塑作品《农耕时代》的寓意
朱乐耕向澳门基金会行政委员会主席吴志良介绍陶艺空间作品《莲之镜像》突显澳门“莲花宝地”的城市精神与品质
澳门基金会行政委员会主席吴志良为展览的成功举办向朱乐耕表示热烈祝贺
朱乐耕向澳门基金会行政委员会主席吴志良介绍自己创作的陶艺作品《山水镜像》
朱乐耕是一位在国际艺术界声名远扬、备受推崇的中国陶瓷艺术家,他的艺术梦想就是传承好中国陶瓷文化,重振民族文化自信,重新拾起中国人美好的记忆,重新找回我们的美器,重新去寻找我们的雅致,我们高尚的艺术品位,再续千年历史辉煌
朱乐耕在展览现场与国外艺术家交流,阐释他作品中深深烙印着的人格魅力、人生态度和不懈的艺术追求
朱乐耕与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经济部副部长左祥华在陶艺空间作品《和·莲·韵》前亲切交流
朱乐耕与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办公室主任黄光辉及学生在展览作品《和·莲·韵》前深入交流,阐释自己的艺术理念
朱乐耕在展览现场诠释陶艺空间作品《莲之镜像》的艺术魅力
从朱乐耕的作品可以看到他脚踏实地、一丝不苟,“不须扬鞭自奋蹄”的精神品格,同时也体会到了其策马奔腾、豪情万丈、桀骜不驯地追求自由,追求纯正艺术境界,勇于探索的倔强和执着。这些优秀的品质,注定了朱乐耕将在平凡的陶艺道路上创造出更多的不平凡
朱乐耕创作的徒手成型陶艺雕塑作品《中国牛》呈排山倒海之势,极具视觉冲击力
在澳门永利澳门酒店大堂展出的朱乐耕徒手成型陶艺雕塑作品《中国牛》
(中国文化人物)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中华文明从远古时期一直延续发展到今天。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中华文明具有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谋大同的深厚传统,从根本上塑造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行为方式。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于艰难中挺立,在困厄中奋发,锤炼出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石。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朱乐耕,时刻谨记自己的使命,关心中国文化、中国艺术的发展,在他看来,文化自信的具体表现就是要让文化引领时代,文化引领国家建设,在各个领域里体现中国精神。他认为,“在这样一个时代,中国一定要有代表性的当代艺术作品出现,因为艺术是文化的可视性形式,是文化象征符号的具体呈现,当代中国一定要有能体现中国精神的当代艺术作品,以体现当代中国的文化和当代中国人的创造性精神。”
“生命之镜像——朱乐耕当代陶艺展”分为三个区域,分别以“和·莲·韵”“莲之镜像”“祥云飞”为题,展出的作品包括以《生命之盒》与《莲之镜像》为代表的陶艺空间作品,以《五彩云》和《农耕时代》为代表的红绿彩陶艺装置,以《万马奔腾图》为代表的红绿彩瓷板画,以《中国牛》为代表的徒手成型陶艺雕塑,以及以《禅意》与《山水镜像》等为代表的哑光白釉雕塑等几十组具有视觉冲击力的代表性作品。这些作品不仅生动地诠释着中华文明精神,更彰显着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意识。
朱乐耕的陶艺作品是器具与中国美学的完美结合,在奇异外形的无穷变化中追求神韵,追求中国传统的文人情趣。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美术理论家邵大箴先生认为朱乐讲是既重视“技”即手艺,又十分关注“道”即作品文化内涵和精神的人,他是由技入道、以道促技的人,他立足本土民族文化,又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
作为花中君子,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往往象征人们向往的一种“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理想人格。从此次展览的两个主题“和·莲·韵”“莲之镜像”不难看出,朱乐耕不仅爱莲,突显了澳门“莲花宝地”的城市精神品格,而且《莲之镜像》还首创了观众与陶瓷作品同框的理念,不仅在安装极具挑战性,同时也极富想象力和创造性。七十余根大型瓷塑莲花从空中垂挂而下,犹如莲从天上生长而来。而在莲花的下方所对应置放的面面圆镜,将金色莲瓣的倒影现于镜中,与沉浸体验式欣赏作品的观者同框同在,相互交映。这件作品创作理念中的一些观念来自于朱阳的“三维文化”中的概念,即在三维文化的理念中人不仅可以看到大地,还可以看到在大地行走中的自我,人们通过镜子不仅看到了自天而降的莲花,还看到了与莲花同在的自我。
说到莲,人们总会油然想起周敦颐和他的《爱莲说》。这位宋代理学大师,一生两次来九江任职,并终老于九江。周敦颐喜欢莲花,把它誉为“花中君子”。他在知南康军(九江星子)时,在府署东侧凿池种莲,名为“爱莲池”,并写下了千古名篇《爱莲说》。今天,在九江市区中心的南门湖荷花池,一幅以周敦颐所作的《爱莲说》为主题,目前国内最长的大型瓷板壁画——《莲趣》跃然湖边,与湖里的真荷花相映成趣。这幅大型瓷板壁画正是由朱乐耕创作,整幅壁画全长150多米,30多朵形态各异的荷花烘托了“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格和人文精神,其中最大的一朵荷花直径达1.2米。朱乐耕在壁画的《后记》中写道:“千年之前周敦颐作《爱莲说》于星子,今我用景德镇千年之窑火陶瓷、星子万年地藏之石材,塑莲之神采于莲花池畔,时间不同,地点不同,而赏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精神相通……”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古往今来,任何一个大国走向兴盛的进程,既是经济总量、科技力量、军事力量等硬实力提高的过程,也是价值观念、思想文化、道德规范等软实力提升的过程。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中国文化历来就有讲究以德服人、以理服人的传统,反对以武力压迫使人屈服。“以力服人者霸,以德服人者王”,中国文化之所以注重“王道”而反对“霸道”,根源于中华文明讲信修睦、和衷共济、协和万邦的文化特质。
2016年1月,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中国艺术研究院著名艺术家系列精品展——朱乐耕环境陶艺”,此次展览的主题为“生命的解构与重生”,第二套作品名称为《涅槃》。《涅槃》表达的是生命的解构与重生的过程,在展示空间中从四壁到展厅的中间都布满了作品,这些作品以弥漫在空中的佛像、手势、莲花、莲蓬、荷叶等组成。色彩只有金和白两种,金色在内,白色在外,象征着修炼是内在的,最有价值的是在内心,这种表达形式单纯简练而有哲学意味。
朱乐耕喜欢以陶瓷为媒介来表达自己的艺术理念。他说:“因为陶瓷的材料让我着迷,火、泥土、水含有大量金属物的釉质,这里暗含着中国人世界观中阴阳五行中‘金、木、水、火、土’的所有元素,这是混成宇宙和生命的所有元素。所以当我手握泥土时,我觉得我是在用泥土塑造生命。我最感兴趣的故事是凤凰涅槃,在这个故事中,凤凰是人世间幸福的使者,每五百年,它就要背负着积累于人世间的所有不快和仇恨恩怨,投身于熊熊烈火中自焚,以生命和美丽的终结换取人世的祥和与幸福。同样在肉体经受了巨大的痛苦和磨砺后,它们的躯体才能得以更美好的重生。也就是说,火可以让生命重生,可以让人的灵魂救赎,它是生命被解构以后的重组与再生,被解构的是旧的生命体,重组和再生的是新的、更加蓬勃的生命。因此,我的作品《涅槃》表达的正是一个如此的解构重生的主题。”
当然“涅槃”一词源于佛经,佛经里说“不离诸法而得涅槃”。又因为诸法无边,故求得解脱也无尽,由此推知,涅槃之道在于保持契会妙理之“妙契”,有了“妙契”,乃知万法冥然一体的真理。万物与我没有本质的差别,我与万物实质一样,物与我玄妙汇通,无极是它们最后归宿。这是东方哲学里的“物我合一”的理念,也是佛教中生命轮回、万物平等的观点。生命是在毁灭中循环往复,是在烈火中得到永生,而生生不息正是生命的神秘和魅力所在,同时生命的不断解构和重生,也就是宇宙的规律和生命的规律。
此外,朱乐耕还喜欢将作品布满空间。他说,人在作品中行走,让作品环绕在人的四周,人与作品融为一体,乃是在触摸和感受作品的生命,这种触摸是心灵的触摸和体验。在这种触摸和体验的过程中,人的生命和作品所表达的生命在相互交换能量,并形成一种场域,这种场域的形成,才是真正作品走向完整的过程。作品因人的观看和交流而完整,而人因为体验和触摸作品达到心灵的洗礼而明净,这就是我所希望献给我的作品和观众的效果。
朱乐耕是一位辛勤的艺术家,是一位有创见的探索者。近十多年来,他在探讨陶艺如何与现代建筑空间相结合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一件件宏构巨制,生动地展现了陶瓷艺术在公共空间中所能呈现的各种不同表达形式,雄辩地说明陶瓷材料在建筑空间中所能发挥的巨大可能性,从而拓宽了当代陶艺的发展路径。
除了“莲”这个主题之外,在朱乐耕的系列作品创作中,以“马”和“牛”为题材作品不仅时间跨度长,而且作品极具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他的《中国牛》突出牛角的气势,让人看到这群迎面走来的耕牛,沉静厚重,蓄势奋起,带给观众审美和精神的愉悦,也是中国不断崛起的象征之物。此次澳门展览展出的以《万马奔腾图》为代表的红绿彩瓷板画和以《中国牛》为代表的徒手成型陶艺雕塑则是最好的明证。
朱乐耕是以能与“泥”对话,挖掘东方哲学价值,以创造具有中国精神内核的当代陶艺而著称。“马”是朱乐耕的创作对象,也是他寄托于梦想的对象。马是英雄的坐骑,是有灵性的人类伙伴,在朱乐耕的手中,它是“马”,也是“非马”。之所以是马,是因为具有马的形体,而之所以“非马”是因为其并非完全是马,而是由泥土与火变幻出的一种精神的承载之物。陶艺马作品贯穿于朱乐耕陶艺创作的各个阶段,其中包括以《马语》《万马奔腾图》为代表的红绿彩瓷板画、以《秋水》为代表的高温颜色釉综合装饰瓷板画、以《征》为代表的红绿彩绘画装饰高温陶瓷雕塑,以及以《风》为代表的高温陶瓷雕塑,共甄选作品40余件(组)。他用强烈的红绿彩装饰雄强壮硕的牛头、马头,营造出一个充满诗意和梦幻的氛围,以此延展人们想象的空间。牛和马的形象一直是朱乐耕艺术创造离不开的题材,但他从对象在不同情境或瞬间的不同形态入手,塑造了造型、神情、气势不同的艺术形象,又加上赋彩与窑变釉的神奇变化,每一个形象都显示出不同的个性。在朱乐耕创作历程中,以“马”为主题的陶艺作品创作已有20多年,他从不同角度阐释了“马”这一主题,并在创作历程中呈现出其对当代陶艺语言的个性探索。
文明需要交流互鉴,文化的多样化是与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同时呈现的时代特征。费孝通曾提出文化自觉的16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是一种文明交融的理想境界,它之所以广为流传,可能恰恰来源于它体现了一种广博的文化胸怀,这正反映了中华文明自古以来的美美与共、和合共生的辽阔文化胸襟。从历史上看,佛法东来、西学东渐,都在与中华文化的交融碰撞中绽放出异彩纷呈的文化景观。阐扬中华文明的历史脉络和精神特质,让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增强捍卫多边主义、支持团结合作的国际力量,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时代重任。
在各种讲座及学术交流中,朱乐耕通过自己的陶艺实践过程阐释了中国自然主义的哲学观,阐释了中国哲人对世界的认识,进而表达了中国人的文化理念以及对现代社会的认识。他认为,自己的作品具有很强的当代意识,但他将自己作品的当代性,定性为本土化的当代性,即具有中国哲学意味的当代性风格。
朱乐耕是真正纯粹的艺术家,也是真正在用灵魂成就艺术生命的艺术家;他善于随物赋型,敢于破除成法,他的实验精神早已成为现代陶艺的精髓;他思考社会发展、思考城市建筑、思考人类情感、思考国家命运,他用自己的赤诚之心和人文关怀,赋予了中国传统陶艺全新的生命。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中华文明中蕴藏着理解当代中国的钥匙。弘扬中华文明,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促进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交流、交融和互鉴,广大艺术工作者仍需再接再厉、不断创新,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为我们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推进人类各种文明交融互鉴提供更扎实的文化滋养和文化自信。
(张彦、刘升)
分享到:
最近更新
星宏道:翰墨传薪,续写中日书法交流佳话
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文化圆桌会议在海南博鳌成功
博鳌亚洲论坛2024文化人物书法艺术展将在海南博鳌举
博鳌亚洲论坛2024文化人物摄影艺术展将在海南博鳌举
天地人和—迎新春“航天与南极”摄影艺术展在京成
博鳌亚洲论坛2023“共绘丝路文明”文化人物艺术展专
博鳌亚洲论坛2023“共绘丝路文明”文化人物艺术展在
【全程直播回放】“纯真·诗心——韩玉臣油画艺术与
用艺术讲述中国故事——“人大美育大讲堂”邀请吴
推荐艺术家
热门推荐
第三届华艺之星国际艺术节暨国际舞蹈大赛在日本东京成功举办
中国文化人物(记者 马将平)7月22日,第三届华艺之星国际艺术节暨国际舞蹈大赛在日本东京龟有莉莉奥大剧院成功举办。...
中国文化人物杂志社社长王保胜到访蒙古国乌兰巴托中国文化中心
中国文化人物(记者 马将平)7月13日,中国文化人物杂志社社长王保胜在应邀出席蒙古国国庆那达慕后,到访蒙古国乌兰巴...
王保胜应邀出席蒙古国庆祝国庆暨纪念蒙古人民革命胜利103周年国宴
中国文化人物(记者 马将平)7月11日晚,应蒙古国总统呼日勒苏赫邀请,中国文化人物杂志社社长王保胜出席在乌兰巴托香...
全球著名院校 / 文博机构
查看更多
友情链接
新华网
人民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政府网
中国新闻周刊
中国名家新闻网
中国日报
光明网
中国网
凤凰网
网易
搜狐网
新浪
腾讯网
中国青年网
环球网
中华网
央广网
央视网
中国文艺网
中国作家网
中国艺术报
欧洲新闻联合网
欧联华文网
中国侨网
中青在线
联合早报
中国新闻图片网
中国文明网
求是网
文汇网
国新办
新京报
国际在线
参考消息
海外网
文化大家